网站首页 早间访谈 丝路话语 品牌业务 早间新闻 CYJ全国食品安全监督联盟 书画档案 民族风情 关于早间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潘莉专栏

拿什么还潘金莲清白

作者:早间传媒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25 14:33:36 人气:
导读:拿什么还潘金莲清白潘莉通篇分析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原本完全可以不用《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篇名,只看题目,我们根本不会猜到女主人公李雪莲的身份。而…
                                        拿什么还潘金莲清白

                                           
 潘莉
       
     通篇分析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原本完全可以不用《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篇名,只看题目,我们根本不会猜到女主人公李雪莲的身份。而真正读完作品后,女主人公李雪莲淳朴倔强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她连年不间断的执拗告状凸显着人性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拷问,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已经被“潘金莲”所产生的负效应破坏殆尽,按照作品的深度,完全可以
弃用或者不用“潘金莲”,假若换做《李雪莲告状》呢?此时,刘震云要考虑其作品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他是否也考虑或者困惑这个题目是否最终启用?那时,他在想什么?

刘震云小说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腾讯网有文《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预告片曝光 尺度惊人》有这样一段话:“用刘震云自己对《我不是潘金莲》的评价,就是:“这部小说直面当下,直面政治,但不是一本政治小说,也不是一本女性小说,而是‘底线小说’探一探当下的喜剧生活中幽默和荒诞的底线。我写的不只是官司,更是官司背后的生活逻辑。
只这点,《我不是潘金莲》犹如初学写作的小学生筋头巴脑费劲写了篇作文,却难免犯有脱题之嫌,而且,作者刘震云明确说了,要探一探当下喜剧生活中幽默和荒诞的底线。或许,为了创作的需要或者剧情的安排,作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更没有义务去确凿考证“潘金莲的真实性与否。只需要沿用“潘金莲”的影响力就已足够,在取得文学创作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对这些原本用以低俗谄媚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纵使有千百个理由,很人还是因为这艳丽的片名坐在电影院里,带着一丝稍显嬉皮的猎奇心态,亦或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诡迷和茶余饭后的莫名期待,期待大导演冯小刚执导的《我不是潘金莲》开演,影片改编自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故事是这样的:范冰冰饰演的农妇李雪莲,为生二胎和丈夫“假离婚”,结果被真离婚。于是,二十多年间,不断上访伸冤。咋看,电影也可以完全不用《我不是潘金莲》片名,可偏偏我们的冯小刚导演也就用了这个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设想有关潘金莲的两种事实。
     一说历史上真有潘金莲。凤凰网题为《千古谁识潘金莲贞女变荡妇的真实原因》的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潘金莲是历史人物,武植之妻,善良贤惠,勤劳仁义。后世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歪曲,污蔑其为不守妇道,美艳放荡的淫妇......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出身贫寒,聪颖过人,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果真若上述说,武潘二人真实面貌为什么横遭历史残酷“毁容”呢?,文章后面这样说:“据1946年武植墓的发掘者依据比例和经验推断,武大郎实际身高应在1.78米以上,算得上伟岸。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武植墓的规模比较大,并且棺木用料是珍贵的楠木,这岂是一般人家所能做到?又岂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丧葬待遇? 据武植24世孙武双福等武家后人介绍,这其中另有因由:早年贫苦的武植曾经得到过一位王姓同窗好友的资助,武植做官之后,这位王姓同窗家境败落,便千里迢迢来投奔武植,希望能谋得一个职位。然而,在武家一直住了大半年,仍不见为官清正廉明的武植提拔他,他愤怒之下便不辞而别。为发泄心中怨恨,他在回乡的路上四处编造、张贴武、潘二人的各种丑事,极尽污蔑损毁之能事(这或许就是后世各种故事的雏形)。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被不知真相的人越发传的离谱,并且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很快,有关武、潘的各种谣言便传遍街头巷尾,且版本颇多,令其声誉遭受极大损毁。而王姓书生回家以后才发现,武植早已为他重修了房舍,并购置了家当。这时,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懊悔,并发疯似地揭撕自己沿街张贴的污蔑言论,然而,谣言一旦传开,又如何能收回呢?”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或设想还原,历史上果真有潘金莲其人,我们总算了解到了真实的一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说历史上若无潘金莲。“潘金莲”其人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被人丑化了的形象和风流的代名词,无论《金瓶梅》还是《水浒传》,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算是成功,假若说其价值和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话,在现代生活中潘金莲的文学形象歪曲和毁掉了我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自古奸臣斑斑劣迹遗臭万年,忠渝者仰不愧天名留史册,而潘金莲只是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其情其景,其人其事,真乎假乎?全凭文人在诗意激昂中附庸风雅、即兴臆造,若说纯属无稽之谈实属对古人不敬,但的确是文人雅士买醉归来、刻意苦吟的色彩绚丽之作,只可惜尘世喧嚣、人心不古、好谈风月,于是,愈传愈远、愈演愈烈、愈禁愈甚,故潘金莲也以风流之名而“流芳千古”。如此,我们来看看由影视演员张国立主持的《我不是潘金莲》发布会,在让人实在难以看下去的前十几分钟,相信观众至少记住了张国立说的三句话:一曰好久不见,冯小刚和(潘金莲主演)范冰冰一直在进步。二曰对我这个老艺术家来说...。三曰冰冰你要是潘金莲就好了,我就特别想当西门庆。
     
    《我不是潘金莲》中,一连串的所谓名人、艺人、艺术家,在各类公开场合,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完全可以规避绕开“潘金莲”这个带有深深历史烙印的称谓,避免出现低俗、媚俗、庸俗的杂音,遗憾的是他们非但没有此举反而津津乐道,完全沉浸在一种荒诞、无聊、低迷的循环闹剧中,完全与风清气正、德行兼备背道而驰且渐行渐远,作为老百姓,我们只能斩钉截铁说一句:深表同情!早在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随后,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文艺工作者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的艺术追求,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制定《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对全国约13万文艺骨干进行培训;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如此看来,《我不是潘金莲》等一干子人马,需要去强化培训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华社记者周玮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两年来文艺新气象巡礼》有语:遏制低俗庸俗媚俗,祛浮躁降虚火扬清风正气,德艺双馨是文艺工作者的人格之本、事业之基......文章还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受众,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是艺术工作者毕生的追求。”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的话传递出文艺工作者共同的心声,名家明星有知名度更要有公信度,公众信任、社会认同方是根基。的确如此,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一定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体现在创作之中,保持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畏,实现修身与创作共进、人品与艺品齐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纵观《我不是潘金莲》,整体脉络以李雪莲告状为重点,实际内容亦如此,主线应该是李雪莲告状而影射出的现实意义绝非因一句话牵出的潘金莲云云,但事实中噱头和重点却锁定“潘金莲”,继而用《我不是潘金莲》成为作品的名称和电影的片名,其言也明,其寓也清。作为文艺战线知名人士和深有影响的公众人物,应该以德为先、立人格、讲品位、重艺德,向大众传递崇尚雅正之气。

       假若历史上真有潘金莲,我们拿什么还潘金莲清白?假若潘金莲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种
媚之风还将持续多久?



 
    
 



本文网址: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