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早间访谈 丝路话语 品牌业务 早间新闻 CYJ全国食品安全监督联盟 书画档案 民族风情 关于早间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早间访谈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如何?魏辅文院士解读

作者:早间传媒 来源:未知 日期:2021/2/1 11:59:22 人气:
导读:今年,中国将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这次大会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我国…

     今年,中国将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这次大会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哪些经验?生物多样性应如何保护?未来,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有待在哪些方面深入?针对这些问题,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保护生物学家魏辅文。魏辅文表示,中国获得COP15主办权,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高度认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近照

  强国论坛:您对COP15将在昆明举办有何评价?

  魏辅文:《生物多样性公约》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签署生效,现在全球已有196个缔约方。在2016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获得COP15主办权,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高度认可。此外,生态文明第一次被写入联合国公约,明确第15次缔约国大会的主题就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表明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需要全球各界广泛共享关于最佳实践、可持续创新、解决问题的技术和传统智慧(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信息。这样一来,每个民族都可以汲取彼此的力量,在保持自然资源丰富的同时,实现民族的繁荣昌盛;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强国论坛:从您长期对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来看,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存在怎样的难度?

  魏辅文:虽然我国在西南投资建立了一个种质资源库,但野生动物资源库,特别是遗传资源库的建设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期待未来国家能加大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库的建设,收集保藏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的遗传资源。此外,虽然生物多样性公约关注了遗传资源的分享,但主要是农作物和畜牧物种,缺少对野生生物的遗传资源的关注。我希望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加入野生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内容,加强遗传多样性研究和遗传资源收集保藏。

  强国论坛:以大熊猫为例,我国在拯救该物种上取得了什么显著成绩?

  魏辅文:大熊猫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由于受到历史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现生的大熊猫仅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由南向北的六大山系:凉山、大相岭、小相岭、邛崃、岷山和秦岭。

  实际上,人类活动如森林采伐、土地开垦、居民点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曾一度将大熊猫推向灭绝的边缘。值得欣慰的是,为挽救大熊猫,我国付出了举世瞩目的努力:颁布和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实施了禁止盗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多项全国性保护举措。目前,在有大熊猫分布的四川、陕西和甘肃三个省份已建立了各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覆盖了大熊猫栖息地的55%左右,超过65%的大熊猫个体在保护区网络的庇护之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将进一步加强大熊猫的保护。这些措施的实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在逐渐增长,栖息地面积也在逐渐扩大。

  强国论坛: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了什么有益尝试?

  魏辅文:一是组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保护生物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让我们能追溯动物的种群历史和种群动态,揭示其濒危过程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提出基于科学的保护措施。通过遗传学分析,让我们能在见不到动物的情况下,通过收集其排泄物(例如粪便),进行物种识别和个体识别,开展种群数量调查。二是新的AI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从空中识别动物的种类和不同的个体等。

  强国论坛:我国的政策体系及其实施经验对全球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魏辅文:考虑到不同国家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文化上的明显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出一套能够很好地应对所有挑战的解决方案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可以作为一个成功案例。

  中国启动了大规模的国家生态恢复计划,如1978年的三北防护林计划,1998 年的天然林保护项目(禁止采伐)和 2000 年的退耕还林计划(鼓励造林)。此外,区域和地方的生态修复和绿化项目也为中国的绿化做出了贡献。这些生态恢复和植树造林项目极大地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碳封存,并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最近的卫星数据(2000-2017年)显示,中国在地球绿化的增长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5%),其中森林占新增绿化的42%。

  此外,中国已经推出了许多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计划,比如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其他成就包括颁布法律,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国家物种目录,评估脊椎动物、高等植物和大型真菌的受威胁状况并为它们确定保护重点,利用就地和迁地保护措施来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非常高兴的是,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例如大熊猫、雪豹和朱鹮等的种群数量都已恢复,其受威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大熊猫和雪豹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朱鹮从极度濒危降为濒危,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所取得成绩的高度认可。

  强国论坛:未来,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有待在哪些方面深入发展?

  魏辅文:人类与生态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是否与大自然建立新的、更和谐的关系。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将人和自然对立起来,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作为变革性措施的推动者,中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采取有力政策行动,为国际社会应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未来,市场导向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全社会有效参与的战略,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荒漠化治理等不同目标之间的协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网址: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