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写“挥春”吃团年饭,端午赛龙舟包粽子,重阳登高敬老……香港与内地文化同宗同源,一直保持着共同的节庆习俗。香港回归以来,随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各种形式的文化交往空前活跃,创意产业合作初具规模,两地文化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文化交往繁荣有序 香港回归以后,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频繁,两地展开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内地演出团体赴港演出每年超过100场,目前已经形成“艺海流金”、“香江明月夜”等品牌活动。每年香港特区举办的“香港艺术节”、“香港新视野艺术节”等国际性文化活动,“香江明月夜”、“中秋彩灯会“等大型中秋综艺晚会上,内地优秀文艺团组的精彩演出,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精品和亮丽风景。 如今在香港,普通市民每年都可以看到民乐演奏、戏曲演出、中国书画展、文物珍品展、文化遗产展等日趋丰富的内地文化活动和演出。从2010年开始,香港连续3年举办“中国戏曲节”,内地的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赣剧等各具特色的剧种先后获邀演出,庞大的演员阵容和精湛的艺术水平在香港引起强烈反响。戏曲节不仅增进了香港市民对中国传统剧种的了解,更是让香港特区发展成为了对外展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香港优秀文艺节目亮相内地舞台。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垫场表演中,香港舞蹈团带来的表演“马运之都耀香江”,将中国传统扇子舞和马术运动结合,柔美中蕴涵了英气与活力,让观众耳目一新。近些年来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文化活动上,香港文艺演员的精彩表演都给内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香港优秀文艺团组还频频亮相“相约北京”、“中国艺术节”、“上海艺术节”等内地举办的重大文化活动,并借助中国“文化年”、“文化节”、“文化周”等文化外交活动,向世人充分展示香港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 创意产业合作日益密切 2009年暑假,一部由内地和香港联合出品的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风靡大江南北。电影讲述了港人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麦兜,从香港辗转到武当山学习太极拳的经历,影片中的港式幽默和武汉“鸭脖”、“热干面”、“功夫”等文化元素赢得内地众多观众的好评。 事实上,文化创意产业一直是香港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麦兜响当当》只是两地创意产业合作的一个缩影。内地与香港在文化上各有优势,各有所需。内地可充分借鉴香港在文化创意、管理、法规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推动内地文化产业发展;香港则可以借助内地文艺人才、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优势,支持特区创意产业发展。 与香港毗邻的广东省,更是走在了合作的前列。2010年6月,三地正式签署《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工作协议书》,确定了包括文化产业合作在内的32个交流合作示范点。2011年召开的粤港澳文化合作第12次会议,正式将珠海市横琴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园确立为三地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的重点试验园区。目前,香港文化传信有限公司、香港丽新集团已与园区达成合作意向,预计投资100多亿元;广东动漫城与香港Boombeat(Asia)有限公司也开始入园合作。 CEPA签订以来,内地与香港在文化创意方面的沟通、互访、合作渠道也不断得到丰富。两地文化企业界人士通过参访、举办论坛等形式探讨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香港文化企业频频获邀参加在内地举办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西部(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会及其论坛等活动。 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内地与香港文化合作机会很多,合作空间广阔,可以打造完整产业链,加强文化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2005年11月,文化部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特区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这是内地与香港特区在文化领域签署的第一个正式合作文件。协议以“互惠双赢、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原则,规划了内地与香港在文化方面加强合作的领域和渠道,从机制上保证了内地与香港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CPEA由此成为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的“助推器”,两地文化合作不断深入、日趋紧密。 为深化内地与港澳的文化交流,探索合作的新途径和新领域,2008年,广东省被正式设立为对港澳文化交流基地。同时,制定了《内地与港澳地区文化交流管理办法》以加强对港澳文化工作的科学管理;定期召开对港澳文化工作研讨会,有效整合各地相关资源,形成全国范围的对港澳文化工作合力;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还成立了对港澳文化工作调研课题组,跟踪研究和深度分析港澳的文化体制、文化政策、文化动向,并出台了相关调研报告。 “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还将统筹对港文化工作,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通过“文化阵地建设”、“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文化产业合作”等六个专项计划,全面加强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