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早上,微信用户一度反映无法登录、默认登录信息无法发出、朋友圈无法刷新,甚至公众平台页面也无法打开。此次故障波及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安徽等地,引起广泛热议。而这一年来,微信故障已非首次发生,公众猛然醒悟,尽管互联网很发达很贴身,可习惯成自然的东西也有随时消失的可能。但尽管如此,并没有谁会期望“时光倒流”回到过去。 微信可以说是继微博之后,再一次高度覆盖国人的互联网交际产品。其成功的原因也很明显:接近零成本、个性化展现、互通性强、体验性好,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能将这个泛交际平台用到极致,而本身几乎没有什么负担。公众在肯定这种企业家精神和市场需求深度结合的同时,本身也任其产品融进自己灵魂深处,合成一种语言方式甚至生存方式。因此人们不能想象、不能容忍这种几乎是主流的交际工具发生任何意外——虽然说到底,这不过是个企业产品,就算是政府企业,也有断气断电的时候! 说到与公众生活的深度契合,国内一些传统通讯运营商,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独领风骚,但互联网上不断“爆发”的民间创新产品,对市场格局带来了越来越强劲的挑战。此次微信故障虽然招来许多吐槽,但并没有人期待回归“政府主导市场”的老路以求得所谓“保障”。其中一点启示是:尽管私营企业也有“失灵”的时候,可市场机制更有效率、更有号召力是毋庸置疑的。 经过十余年的全民普及,诸如电子邮箱、微博号、微信号、淘宝号等一系列的数码资产已经和公众形成了固定的“人身链接”。人们不会因为众多互联网公司不是国企、也有重组和倒闭的可能,就放弃对它们的依赖。而大量的市场经验亦已证明,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即便花费许多纳税人的钱,可能也是做不出一个百度、淘宝和微信来的。 民间资本做出了互联网产品,进而改变了国人的交际方式,却连微信“要不要收费”都不敢自由表达,可见归根结底还是受到传统的利益机制约束。而这次微信遭遇短暂事故后,有人感慨“还是用短信靠谱”,你以为真的会回到“短信时代”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