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办了19届,年年艺术盛宴,年年风光无限。尤其近几年,它已然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仿佛是入秋必行的仪式,每至10月、11月,许多人手执一份艺术节的“演出地图”,穿行上海的剧院、音乐厅、学校、公园、绿地、广场,与自己心仪的艺术活动来一场美丽的约会。 是的,不仅仅是去剧院、音乐厅,只要用心,在城市街头、公园、社区广场,也能与“高大上”的国际艺术节亲密接触。 人们在音乐厅前的草坪上邂逅爱尔兰踢踏舞、德国德累斯顿童声合唱团;在静安公园聆听爱沙尼亚之声人声乐团音乐会、北京京剧院折子戏;在中山公园,观赏西班牙“安达鲁西亚之歌”、贵州民族歌舞诗的精彩演出。 此刻的上海,被大大小小近百场公益演艺活动点亮,在那些没有“围墙”的剧场里,世界级明星和草根艺术团同台竞艺,表演者与观众融为一体,国际与国内、专业与业余开放互动,在城市交织成巨大文化磁场。 据艺术节官方数据,今年,仅“艺术天空”就在全市上演了46台、94场公益演出,覆盖上海16个区、24个室内外场地。加上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艺术节惠民的覆盖面更广。 让艺术节从剧院走进城市公众生活,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就像总能在城市街角遇见24小时便利超市,让民众在城市转角遇见艺术之美,这大概是艺术节19年来能够一直保鲜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的城市不缺高端的剧院、音乐厅,连社区的小剧场也建得足够气派,不复当年引进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时在上海找不到可演出场所、只能在体育馆搭台“看”音乐会的尴尬。如何让这些场所“活”起来,让艺术惠及百姓?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探索值得关注。 社会大众的分享与参与,是艺术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今年的艺术节论坛上,英国爱丁堡节庆协会总监谈及爱丁堡艺术节长盛不衰的原因时说,“爱丁堡是一座只有50万人口的‘小城市’,但它每年的节庆活动,被称为‘文化奥林匹克’,因为可以每年吸引到450万人参与——城市里每年大概有2/3的家庭都会参与我们这些主要的节庆,节庆得到了80%的人非常高的认同和参与。”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节中来,这本身也是艺术节的价值所在。每年,艺术家们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签约到城市广场、公园参加惠民演出,传递艺术真善美,当人们在这些艺术展演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并积淀成城市文化精神,艺术节与城市就形成了良性循环——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着民众文化素养,民众高水平的文化素养让社会公共文化有厚度,让城市有温度。 就在本届艺术节闭幕前夕,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公布,有人欢喜有人烦愁。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评选一次,门槛高,创建难度大。上百条测评项目,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占比重不小,也是最难达标的项目之一。城市经济可以跨越式增长,城市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却来不得大跃进,当是要有艺术节这样十几年如一日躬身耕耘、不断贴近复杂的、真实的公众生活的存在。 城市与艺术,有多少美丽的遇见,就有多少尊重包容、平等开放的文化能量灌注,成为文明的滋养。(郝 洪) |
|